![爱配资线上怎么样 新春走基层|老街变“网红”,西北年味浓](/uploads/allimg/250207/07224Z40101264.jpg)
金城兰州爱配资线上怎么样,黄河之滨,古老的街巷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,年味儿在每一条巷弄里升腾弥漫。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兰州老街,探寻这里的经济新风向。 老街新气象:消费热潮涌动 兰州老街的工作人员介绍,今年春节期间,老街的客流量同比增长了60%,销售额提升50%,日均人流量突破10万人次,热闹非凡。 在正宁路老马牛奶鸡蛋醪糟的小店里,浓郁的甜香伴着熙攘的人流飘散开来,店主笑着说:“一天能卖出1000多碗,客人络绎不绝,一直忙到深夜11点才打烊。” ![](https://np-newspic.dfcfw.com/download/D24879969902402351130_w1080h602.jpg) 正宁路老马牛奶鸡蛋醪糟本报记者王雪青/摄 而在牛肉面馆,忙碌的师傅和面拉条,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端上桌,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,小哥乐呵呵地说:“一天得做3000多碗,今年春节的生意特别火爆!” 这,就是大西北浓浓的年味儿——新春佳节的兰州,既洋溢着团圆的温情与喜悦,也折射出城市经济的澎湃活力。 网红打卡地:“水下市集”与许愿球 当夜幕降临,老街戏台的热闹才刚刚开始,民乐音乐会吸引众多观众驻足。悠扬的琴声、欢快的鼓点,传递着西北大地的热情与活力。 今年,老街还特别推出了“水下市集”,游客们络绎不绝。 “这个‘水下市集’是我们今年全新的创意。”兰州老街企划主管任蕾介绍,“以往,河道会在夏天注满水,营造江南韵味,而到了冬天,这里就是空的,没有任何装饰。我们通过打造水下市集,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游逛体验,也为街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” 市集中央的巨大许愿球,从跨年到春节,一直是这里的焦点,游客们纷纷在此许下新年愿望,拍照留念,为老街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。 ![](https://np-newspic.dfcfw.com/download/D25555076666248900186_w1080h610.jpg) 许愿球前游客打卡拍照本报记者王雪青/摄 在兰州老街的显眼位置,一面巨大的“百福墙”也是游客们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。 百福墙不仅象征着吉祥如意,更是老街为游客准备的“新年彩蛋”。据介绍,从大年初一至初五,这里每天都会发放200个红包,有的装着现金,有的是“霸王餐”,还有的是团购券。游客们在百福墙前拍照、寻宝,欢声笑语中洋溢着节日的喜庆。 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老街的热情与惊喜。”任蕾说道。 这就是兰州老街,包罗万象,一街千面,面面俱色。 老街的“文化密码”:非遗活态传承 在位于兰州老街的甘肃·活态传承非遗馆内,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正用他们的技艺,讲述着古老的故事。 非遗馆馆长杨星国是河州蛋雕技艺的传承人。他介绍道,蛋雕作为省级非遗项目,不仅是一种艺术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从鸽子蛋到鸵鸟蛋,蛋雕技艺展现了匠人们的精湛手艺。 馆内,一幅长达16米、采用白牦牛角雕刻而成的3D立体《清明上河图》同样令人震撼。这件作品出自刘金禄老师之手,他倾注了25年的光阴与心血,只为将北宋时期市井繁华的盛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。 ![](https://np-newspic.dfcfw.com/download/D25324219383192540438_w1080h662.jpg) 白牦牛角雕刻的3D立体《清明上河图》 本报记者王雪青/摄 还有刺绣老师马箫箫,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人,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创业,通过五六年的努力,带动了当地三百多户家庭的妇女参与刺绣产业,产品远销国外,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亮点。 作为甘肃省唯一的集众多非遗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教学展示基地,非遗馆为甘肃非遗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展示与传播平台。 在兰州老街,无论是南来还是北往的游客爱配资线上怎么样,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西北年味,见证着蓬勃向上的新春活力。
|